雙語 Q&A 14: 什麼是識字?識字和閱讀的關係
父母放手和孩子的閱讀能力以及識字量是很有關係的。
母語學習有個臨界點,只有孩子時期(通常是11、12歲以前),習得的語言才有可能達到母語水平,12歲以後才開始學的語言,通常永遠都是第二語言了(除了少數語言天份特別好的人)。所以,小學的語文教育就非常重要:
在識字量方面:
中、港、台,小學生11、12歲畢業,約有2500-3000字,這個數量很足夠他們自己可以閱讀很多中文書籍了,也可以說他們有了自己獨立學習,提高自己中文的基礎了。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在11、12 歲(母語學習臨界點)之前掌握這個識字量,孩子就有獨立閱讀的基本能力,父母可以放手了。
這樣的識字量,沒有年齡限制,不是一定要等到11、12歲才完成的。只要方法適當,付出學習的時間,很多孩子會在「更小的」年齡,通過大量閱讀中文讀物,就順便完成這樣的識字量了。
在閱讀方面:
只要孩子具備一定的識字量,而且能主動繼續閱讀一些中文書籍,這個語言即便不聽不說,他都不會「失去」中文了,該語文永遠屬於他了。父母可以開始放手,即便孩子不再跟你們用中文交流,只是使用英語跟你們對話,都「不用」太擔心了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永遠把「閱讀」視為最重要的事,我們要幫孩子在11、12 歲以前達到一個可以獨立閱讀的程度才放手,換言之,不是單單認得2500-3000個漢字,而是奠定他們閱讀的基本能力,如果不是先對閱讀產生興趣,不斷鞏固習得的漢字,不斷繼續累積擴大詞彙,不斷提升閱讀的技巧,怎麼產生永久閱讀的動力和興趣?怎麼會永遠「擁有」這個母語水平的能力?
時間投入方面:
投入如果兩歲開始學,這個基礎閱讀能力的培養幾乎要付出「十年」的時間。那麽長的時間,的確是對父母的一種考驗!如果在母語社會只學一種語言,這份時間的投入,多半是學校來承擔這份責任。
如果是想成為雙語的兒童,想學習另外一個語文,而且寄望達到近乎「母語」的水平,這10年期間,額外的付出就非常需要了,
其實這個過程跟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學鋼琴是很類似的,路途也不是「平坦」的。有人說,讓孩子學鋼琴,考驗的不是孩子的毅力,而是父母的毅力,學習鋼琴成功的也不多,也同樣需要父母額外的付出,不單是要費時接送,督促甚至陪伴練琴,沒有10年,也未必能彈到什麼程度。同理,鼓勵孩子額外多學習一個語文,也是需要付出和持續力的,不容半途而廢的。
我且把這10年大約分為兩個5年:
A:前5年(父母還需要付出很多陪伴共讀的時間)
完成我們的樂樂聽讀叢書,只是認識最常用的1000字,父母接著或者同時需要經常鼓勵甚至陪著孩子閱讀其他的繪本,逐漸增加到1800字左右。其他圖畫故事書,如果有點讀筆/讀字機器人或是電子書,孩子可以點讀新字讀音,試圖理解文字的意思,父母會識字的,可以直接讀出新字詞,幫助孩子理解閱讀內容。這個階段,父母往往還需要很多陪伴閱讀的「親子閱讀時間」,幫孩子擴大詞彙,同時提升閱讀技巧。
B:後5年(父母不需要太多的陪伴共讀時間)
父母要督促孩子儘量天天閱讀一篇短文章或者短故事(有每日一篇的中文網頁?),依靠他們自己持續增進他們的閱讀能力。(孩子此時很可能不想要跟成人一起閱讀,因為他們用“眼睛“看,快過“嘴巴”朗讀)。這時他們已經由圖畫故事書轉換為只有文字的文章或者故事書了。這個階段,孩子看什麼中文材料,不論是武俠小說、愛情小說、新聞、漫畫等等,只要他喜歡,想閱讀,請多加鼓勵,不要限制他們只可以讀文學作品。天天這樣閱讀,他們不知不覺就會累積新字詞達到2500/3000個字的識字能力,這時「中文就永遠是他們的一部份了」。
C: 如果要更高的「造詣」
這10年之後,孩子接著上中學了,父母已經不太能夠「掌控」孩子的學習時間。孩子進入青春期,學習的「科目」增加了,課外活動多了,甚至學習其他外語,沒有多少時間學習中文了,父母不想放手也得放手。這段時間孩子可能只是偶爾聽聽中文,看看中文書,中文作為第一語文的學習,我們認為已經在前面10年奠定基礎,父母不宜寄望中學6年孩子會繼續學習中文,當然也可能有少數孩子的機遇有所不同。
上大學之後是18歲的成年人了,不論出於什麼原因,只要「孩子本人」此時產生學習中文的強烈動機,他們都會付出一切努力,再次提高自己的中文造詣,也因為小學時期10年的基礎,達到中文母語水平的程度就指日可待了。繼續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