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語 Q&A 8 : 媽媽一直堅持跟孩子說中文,可是孩子都用英文回答,怎麼辦?
Q:居住在說英語的國家的媽媽提出上面實情,孩子已經5歲,最終媽媽感到很累,放棄說中文了。
孩子逐漸使用英語來「替代」越來越不流利的中文來回答父母的問題,這樣的現象,的確經常出現,特別是當他們英語越來越好之後。
我們首先了解,在說英語的大環境之下,要堅持學習中文,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,因為孩子在這個大環境之下生活和成長,一般而言,只要孩子開始上學了,在學校和老師、同學接觸英文的時間長了,英語突飛猛進,他們使用英文更「輕而易舉」和「理所當然」,不會覺得有說中文的必要,何況他們很聰明地知道父母是「會聽」英文的(即便沒有母語水平)。
因此,做父母的首先要意識到,從孩子的角度,他們不會主動、自願地學習中文。「期望」他們成為雙語者,的的確確是父母的「期待」,不是他們本身的意願。在我觀察的眾多個案中,孩子口語的發展經歷「會聽會說」「會聽不說」「不聽不說」的三個階段,是一個常有的現象。有了這樣的認識,當孩子拒絕甚或反叛,不願意說中文(當然更不會主動讀/寫中文),做父母的就不要很「訝異」或者「失望」。
一般情況,孩子在5、6歲之前這個階段,所有的時間幾乎都是和家人在一起,他們接收的語言輸入,很可能是中文比較多(假如父母期望他們會中文),因此以中文交流是很容易培養的一種習慣,雙方都不怎麼費力,進展也很順利成功。
但是隨著年紀增長,孩子上學之後,在這個階段,無論是學前班或者小學,他們開始大量的英文「輸入」,學校的環境,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是說英語,孩子不僅英語聽力進步,而且說英語的機會也大大增加了,他們逐漸就產生只用英語表達自己的現象,也就是這位媽媽面臨的「困境 /瓶頸」,父母就會掙扎決定,是否要放棄說中文?
我們的答案是堅持之外,還是堅持,而且是「溫柔的」堅持。
孩子這個年齡,如果父母跟孩子說學中文是「為你好」「為你將來的前途著想」「為你將來找工作方便」等等,只怕孩子未必理解,也感受不到這樣「遙遠」的正面後果。所以,要嘗試「溫柔的」方式,例如:父母可以明說,希望孩子說中文,是因為這樣自己能夠跟他有更好的交流,同時期望他能跟只會說中文的親人保持溝通和培養感情,這個過程還真的是要透過溫柔地「好言相勸」,外加製造「各種真實的生活經驗」來完成,例如:父母本身經常講很多中文故事給孩子聽,多讓孩子參與說中文的親友聚會活動,或者去中國大陸和台灣旅行等等,「引誘」他們聽說中文,讓他們「體驗」會說中文的感覺很不錯。
坦白說,這個過程真的並非坦途,有的孩子很容易接受,有的就要花點心思來達到這樣的目的。但是無論如何,父母的「堅持」態度是關鍵因素,不僅要有耐心聆聽他們說中文,而且當他們嘗試用中文表達自己遇到困難時,還要給予恰當而自然地協助和鼓勵,很多成功例子的「背後」,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長時間耐心堅持的成果,沒有其他捷徑。
最後,如果父母覺得各種方法都試了,孩子還是拒絕。我會強調,不要因為語言學習而犧牲「親子關係」,這是得不償失的。當然如果你的堅持成功了,孩子可以用父母的母語來跟父母溝通,「親子關係」肯定是倍增的。繼續閱讀: